刘晓明大使在“中国企业走出去”研讨会上的讲话:加快走出去步伐,深化中英互利合作
(2014年11月21日,汇丰银行总部)
2014-11-22 05:00

  

  尊敬的范智廉主席,

  企业家朋友们:

  非常高兴出席汇丰银行举办的“中国企业走出去”研讨会。

  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,“走出去”的历史要远远短于“引进来”。本世纪之交,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新的重大战略举措,中国开始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。相对于“引进来”,“走出去”对国家综合实力、经济开放度和企业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近年来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后来居上,呈现跨越式的发展势头。

  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7亿美元,201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1078亿美元,短短11年的时间增长了近40倍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两年列世界第三位;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6600亿美元,列世界第十一位;境外中资企业数超过2.5万家。

  2014年,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有望突破1200亿美元,有可能超过同期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金额。这将成为中国“走出去”的一个里程碑,中国将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。

  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并购和经营是近年来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大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全球金融危机之前,中英投资合作还是“单行线”,主要是英国企业赴华投资。近年来,中英投资合作逐渐成为了“双车道”,而且新增的一条车道车速越来越快。中国企业对英投资热度不断升温,英国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重要目的地之一。中国对英投资呈四大特点:

  一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。中国在英投资并购金额接近400亿美元。2012年和2013年,中国对英投资并购合同金额超过130亿美元,英国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。今年1月至10月,中国对英投资并购合同金额逾60亿美元,超过去年全年水平。

  二是投资领域不断扩展。中国对英投资覆盖高端制造、研发中心、基础设施、品牌网络、商业地产等多个领域,产业链条不断延伸,价值中枢持续上移。中投入股希斯罗机场吹响中英基础设施合作的号角;大连万达、南京新百、吉利、光明成功收购英知名品牌;华为、长安、上汽树立了在英建立研发中心的典范;中石油、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油气企业参与北海油田项目。

  三是投资主体不断丰富。民营和私人企业在对英投资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山东永泰、雷士照明、蓝色光标等企业成为与“国家队”并驾齐驱的生力军。

  四是投资社会效果日益显现。中国企业投资不但有助于英经济复苏,还挽救了部分英濒临破产企业,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,受到当地欢迎。根据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统计,2013年中国投资在英确保和创造了5450个工作岗位,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四,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首位。

  各位企业家,

  尽管这些年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突飞猛进,但总体看,仍处于起步阶段。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只占世界的2.5%,相当于美国十分之一,我们海外净资产只有日本一半左右。与世界成熟的跨国公司相比,具备较强跨国经营能力的中国企业仍屈指可数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、锻炼和成长。

  展望未来,我们对中国企业加快“走出去”充满信心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扩大企业对外投资,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和改革涉外投资审批制度。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,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,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;还要求强化涉外法律服务,维护我国公民、法人在海外的正当权益。近期,根据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的要求,商务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的新办法,大幅减少了审批事项,为企业“走出去”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。现在是“万事”和“东风”俱备,希望中国企业抓住新的发展机遇,大力开拓英国市场,推动中国的装备、技术、资金、品牌和服务在英国安家落户。

  我也希望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不仅要迈出步子,还要站稳脚跟,要融入本地社会,实现互利共赢。中国企业特别要注意多招募本地员工,保护员工利益,加强企业文化建设,参与社会公益事业,同时积极促进当地社会对中国的了解,大力弘扬中华文化。

  各位企业家,

  我们所在的金丝雀码头,在维多利亚时代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运贸易发生于此。随着航运业的衰退,上世纪80年代这里一度变成“空城”。今天,依靠投资尤其是大量外国资本,金丝雀码头成功转型为金融中心,成为伦敦的地标性区域。同样,中英经贸合作也需要腾笼换鸟,需要创新方式,需要合作升级,向更广领域、更高层次发展。我相信在各位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下,中国企业走出来的步伐一定会越走越实,越走越稳,越走越远。

  谢谢。

附件: